在2025年斯诺克武汉公开赛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向丁俊晖提问如何看待中国新生代选手的崛起。
这位中国斯诺克旗帜人物微笑着表示:“赵心童已经获得了世界冠军,我要向他取取经。”
这句看似谦逊的回应,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斯诺克领域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从过去丁俊晖一人独扛大旗,到现在多人并进的集团化优势。
世界斯诺克排名榜单正在讲述一个前所未有的故事。截至2025年9月,前所未有的5位中国选手同时跻身世界前16,创造了历史记录。
丁俊晖稳居第7位,肖国栋凭借武汉公开赛卫冕冠军跃居第8,赵心童排在第11位,张安达位列第13,斯佳辉则排在第15位。
更令人惊讶的是,共有10名中国选手进入了世界前32名单。除了前16的五虎将,吴宜泽排名第20,庞俊旭第29,袁思俊第30,雷佩凡第31,周跃龙第32。
这种集团式突破标志着中国斯诺克已经彻底告别了单点突破的时代。
肖国栋的成功卫冕武汉公开赛冠军尤其值得关注。他成为斯诺克历史上第四位成功卫冕首个排名赛冠军的球员,此前只有约翰·帕罗特、马克·艾伦和加里·威尔逊达成过这一成就。
他的世界排名从第14位大幅跃升至第8位,创下个人职业生涯新高。
中国斯诺克选手的技术风格正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丁俊晖以其攻守均衡的球风著称,凭借缜密布局与防守韧性在世界赛场上征战;
而赵心童则带来了以远台准度和连续得分能力为代表的“暴力美学”球风。
肖国栋在武汉公开赛决赛中的表现展示了一种新的获胜模式。尽管他在数据上不如对手加里·威尔逊(肖国栋只有5杆单杆50 ,其中一杆破百,而加里有8杆50 ,其中4杆破百),但他最终还是赢得了比赛。
这种“输了数据却赢了比赛”的情况在中国选手中极为少见。
三位不同风格的中国选手同时在国际赛场上取得突破,表明中国斯诺克已经形成了更加全面的技术体系。这种技术多样性使得中国球员在面对不同对手时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
中国斯诺克军团的年龄结构令人艳羡。13名排名世界前50的中国选手平均年龄仅27岁,其中年龄最大的是38岁的丁俊晖,其余10名选手都不满30岁,还有7名是00后。
相比之下,英国斯诺克正面临严重的新生代断档问题。在TOP50的选手中,英格兰选手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
北爱的马克·艾伦也已经39岁;苏格兰和威尔士的选手平均年龄都超过了35岁。英国斯诺克仍依赖“75三杰”(奥沙利文、希金斯、威廉姆斯)、塞尔比和特鲁姆普等老将支撑。
这种年龄断层不仅反映了竞技层面的隐忧,更折射出英国斯诺克青训体系的衰落——年轻人更倾向选择足球、网球等商业化程度更高的运动。
斯诺克赛事的重心正在向东方倾斜。在2024-2025赛季,WST总共设置了22站巡回赛(18个排名赛 4个邀请赛),其中有6站比赛在中国举办,平均奖金为17.6万英镑。
相比之下,在英国本土举办的14站比赛,平均奖金为15.6万英镑。如果排除掉大师赛、英锦赛和世锦赛这传统的三大满贯,英国本土剩余的11站赛事的平均奖金就只有10.3万英镑了。
塞尔比曾直言不讳地表示:“所有球员都该感谢丁俊晖,他让斯诺克在中国生根,创造了我们的饭碗。”
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市场对斯诺克运动的重要性。丁俊晖在2005年的首冠点燃了中国市场,推动了赛事、培训、装备产业链的完善,形成了“人才-赛事-商业”的良性循环。
与英国依赖传统俱乐部模式不同,中国斯诺克已经建立了市场化和职业化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
世界斯诺克学院在北京和东莞的分院、丁俊晖台球学校等专业化训练基地,为青少年提供从技术到心理的全链条培养。
中国台球市场规模已达千亿级,涵盖设备制造、赛事运营、媒体传播等全产业链,甚至主导了国际大赛的器材供应。这种生态优势既能为斯诺克运动“输血”(培养人才),又能“造血”(扩大影响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闭环。
斯诺克在中国的认知也早已从“街头娱乐”变成了“精英运动”。在这种风气下,不少家长愿意为子女投入——斯佳辉、雷佩凡、吴宜泽和赵心童等选手,都是举全家之力培养出来的。
从丁俊晖一个人扛起中国斯诺克大旗,到如今十余名选手同时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中国斯诺克已经形成了令人瞩目的集团优势。5
人进入世界前16,10人跻身世界前32,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风格的多元化、年龄结构的优化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完善。